细腻的苏绣、精巧的核雕、雅致的苏扇……盛夏时节,苏州吴中的非遗工坊里巧娘们正忙得热火朝天。这些指尖流淌的技艺,在非遗传承妇联的助力下,正成为妇女增收的...
“灵魂伴侣”“千年知己”的归属有三种选择,其中有一种值得学习
最近一路看了几位微信好友或者网友发在各自平台上的,关于网恋的文章和文章下面众多网友的评论,深有感慨。
网友的文章精妙绝伦,网友的评论文采飞扬,把网恋的生成原因、表现形态、物质基础、精神实质和终极目标阐述得清清楚楚,论证得明明白白,让我叹为观止。比较典型的是“水灵珑”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死不瞑目》、“飘飘白狐”的《镜中花更艳,水中月更耀》和“罂粟之恋”的《玩味网情》,笔调清新,思想独特,我都很喜欢。
原以为再看到有关写网恋的故事,一定会索然无味。然而,今天看到“难得飘絮”写的《舍不得“删除我”的那个人》,仍然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毋庸讳言,就理论水平而言,本文不及上面提过的三位网友。但是就真实性、贴己性、生动性而言,本文具有鲜明的特点。这无疑是用心灵写就的感言,这无疑是用生命描绘的故事。
本文绕道婚姻的乏味、社会的压力、两性的区别、痴迷的尺度、婚否的差异以及拒绝为此作出精辟概括和全面阐述。它避开了一般理论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系统性,而直达人性深处和精神内核,因此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和夺人魂魄的回声。
我一直以为,躲在网络中的人或多或少都带着点人我所加的伤疤、种种现实的失意或者生存的无奈,我们不过是在网络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心理的安慰、情感的调度甚至灵魂的救赎。基于这种网络索求,网恋自然无可避免,我认为这是完全正常的人性,只要努力做到不要伤害他人或者在伤害已经无可逃避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过多地去指责、去攻陷、去扼杀网恋。
展开全文
诚然,网恋有些时候会是危险的游戏,如同玩电。很多人会被电流击中、被磁波震撼,沉沦、堕落,甚至坠毁、幻灭,找不到幸福的归路,失去了生命的代价。这固然只是个体现象,但却是整个网络的悲哀;这固然悲哀,却又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无可逃避。
很多时候,“舍不得‘删除我’的人”,便成了“我”生命存在的唯一价值和魅力展示的唯一体现。我们游泳会碰到水藻,我们爬山会踩到碎石,我们上网会遇到恋情。这才是世界的美丽、网络的魅力。魅力在于发射,在于交流,在于广泛地被认同和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魅力的不叫魅力。
以上所言主要针对两个完全自由的人,而看“难得飘絮”的文章,两位主人公估计都已步入婚姻的围城。这固然也是一种悲哀,但却同样属于整个网络。
我们在求爱的路上,唯一最适合自己的人,往往会出现在已经没有希望了的时候和地方。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怎么能做出正确的情感选择?直到他们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已有了各自的家庭,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
在这个情况下,网恋应运而生,实质上成了一种精神恋爱,作为对现实婚姻的一种补充。于是,四通八达、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上,到处充斥着“灵魂伴侣”“千年知己”的温情呢喃。
这样的网恋,我认为可有三种选择:一种双方离婚,组建新的家庭;一种就此别过,永不回头;一种“发于情,止于礼”,对这份感情采取铭记、珍藏和祝福。无论哪种选择,应该都比明目张胆的背叛要好一些。
“难得飘絮”在文章里说舍不得删除她的人是她的“万年知己”,其实已经深刻地道出了一层含义:珍藏也是一种美。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