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金融精英论”,对谁敲响警钟? “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
虚拟主播筱云播报:数字化:艺术金融面临的境遇、机遇与挑战——建构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之一)
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艺术产业的业态被快速赋能,在数字科技推动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重塑新的业态,平台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使传统艺术品和艺术资产的边界越来越消融、模糊,艺术品交易的形式更加多元,跨业跨界交易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艺术金融的发展面临数字化潮流的冲击,在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及数字场景建构不断丰富的态势下,艺术数字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业界的重要课题。艺术金融作为艺术品市场与金融服务结合的新兴业态,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其产业结构以综合复杂多变的系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创新发展形态。数字化的介入,在更改着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技术轨道的同时,也将使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西沐
建构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
西 沐 1 祝 捷 2
摘要:
随着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型与新消费场景的不断建构,在数字技术与科技融合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艺术产业从关注交易规模转向不断关注交易模式的创新,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被不断赋能,同时,也面临数字化潮流的冲击。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数字艺术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资产形式,表现出了区块链技术及其机制对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技术融合驱动的重要热点。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建构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服务体系,架构相应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并阐释相关的基本体系与架构,为艺术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与新的治理实践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逻辑起点上积极探索,为我国数字艺术经济与智能社会的发展打下健康根基。
关键词:数字艺术资产;数字场景;艺术金融体系;数字化;
KEY
在社会经济加速数字化的转型进程中,金融业态如何谋求创新发展便是首当其冲的任务。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金融业被快速赋能,不断走在了产业数字化深化发展进程的前列。
社会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向多样化、多样态、精准化、高效化、边界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取向转变,这种趋势对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出更多、更高、更系统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新经济,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形态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新科技融合发展为根本驱动力,以数据资源的价值发现为核心的一系列的新经济活动。
展开全文
数字科技使得跨业跨界跨境成为创新发展的机制,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酵母”。基于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及数字场景的不断建构,使艺术数字资产及其管理,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数字艺术金融服务体系的建构,已成为新时代进一步探讨艺术金融创新发展战略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
数字化:艺术金融面临的境遇、机遇与挑战
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艺术产业的业态被快速赋能,在数字科技推动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重塑新的业态,平台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使传统艺术品和艺术资产的边界越来越消融、模糊,艺术品交易的形式更加多元,跨业跨界交易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艺术金融的发展面临数字化潮流的冲击,在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及数字场景建构不断丰富的态势下,艺术数字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业界的重要课题。艺术金融作为艺术品市场与金融服务结合的新兴业态,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其产业结构以综合复杂多变的系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创新发展形态。数字化的介入,在更改着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技术轨道的同时,也将使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1
艺术金融面临的境遇
(1)服务对象的认知正在被重塑。数字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新科技融合及业态跨界重塑了金融业的发展形态,相应的服务对象需求与行为越来越趋向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的特征。其中,客户认知—客户需求—客户行为—金融供给—银行生态的这种介入金融的行为逻辑已经形成,服务对象对信息的获取已融入了数字思维。与此同时,画廊、拍卖、博览会在资讯管理方面更多实现信息化,并出现了价格服务、行情服务、景气服务等多种数据服务,形成了既有传统业态又有互联网化业态的混合业态。
(2)行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数字金融时代,与金融科技共生共长已成不二选择。金融服务的理念由“以产品和渠道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突出的表现就是将金融服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核心的模式正在被逐步接纳。在传统业态中,基于金融体系的服务是面对面、点对点的,风控体系的核心是抵押或质押。随着科技融合的发展,金融科技的业态也在发生变化,把传统的金融体系互联网化,其核心是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突出的表现是服务等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服务的风控体系的核心仍没有改变,核心仍然是抵押和质押,并未实现风控体系核心的转型。而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风险管理是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业态,因此,也应构建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
(3)业态在加速迭代。传统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型的速度加快,平台科技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跨界金融领域,逐步进化为金融科技集团,柔性组织的银行、数字智能的银行、科技融合的银行、跨业跨界的银行大行其道。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技术进化阶段:第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二,大数据、云服务及终端进步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第四,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五,人工智能、VR/AR/MR、终端呈现和用户参与场景化技术发展的基本阶段。同时,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综合平台的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围绕平台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产业链,以及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下的新兴产业业态,产业生态也在加速迭代更新,这些都使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不断有了新的可能与新的方向。
(4)行业环境变迁越来越快。金融科技融合冲击传统金融业务,金融跨业跨界竞争更加激烈,新型重大风险不断涌现,数据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要,全球金融业监管的困难越来越大。监管机构必须对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及参与者提供最佳监管方式。
2
艺术金融面临的机遇
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创新发展,在面对数字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影响下正在转向与转型。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面向未来的优先战略选择,加快转型步伐,不仅是艺术金融发展面临的转折,更是金融行业跃迁的核心。数字化转型不仅局限于技术领域,而且涵盖了改善客户及员工体验以及商业效益提升的方方面面,需要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业务产品的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总体战略的提升,产品的打造更侧重于客户的体验感与获得感。虽然技术是核心,但需求仍来自于客户。因此,创新思维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是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2)强化科技数据能力建设。在数字金融时代,金融业的核心是快速积累和充分挖掘多方数据,用数据优化流程,以数据驱动业务,让数据创造价值。数据的资源化及其系统化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表现现象,也不只是反映事物发展的现象与刻度,实际上,数据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也需要系统化。不能把数字化时代的资源概念窄化、离散化,要重视数据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3)积极建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数字化服务体系和支付能力。链接消费者和产品与服务的中心节点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快速发展。在数字化创新范式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的信息化平台,金融产品可以更加便捷地管理相应的资金、信息等数据,将上下游企业单个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可控风险,为企业提供服务。
(4)探索数字时代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和丰富的生态层次,实现共生共赢,推动金融业数字化、场景化、一体化的客户服务能力提升。
(5)推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虽然数字化融通渠道有很多,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处于孤岛的状态,因此加强技术基础之上的基础设施的集约式发展,建设核心网络平台统一系统对接十分必要。
3
艺术金融面临的挑战
尽管金融业态的发展具有适应性、穿透性等特征,其监管原则也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在与新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仍使人们感受到了非常大的认知与挑战。与此相对应,作为一种特种金融服务的艺术金融,更是面临认知转化与实践重塑的重大挑战。
(1)面对着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在以数据、交易、流程为驱动,重塑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经营形态,构建创新、开放、协同、敏捷、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变化,需要积极地应对。
(2)面对新技术冲击下的业态转型过程中,由于数据监管制度的不完备、不一致等带来的风险不断升级,风险管控的范式也在不断发生更迭。
(3)金融业态的变迁使传统金融业的成长性正在逐步减弱。随着支付渠道被替代、存款份额被分流、贷款市场被挖抢等成为常态,传统金融业的业务不断被蚕食,同时,许多综合性金融集团加速崛起,外资银行深耕在华业务,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正在被颠覆。
(4)金融业的角色关系的定位在变化。特别是传统金融业客户基础正在被动摇,应用场景正在被快速替代。
(5)数字化转型所需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各种要素的创新、平台的创新等,都需要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各种创新。
(6)金融业转型后生态的适配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正在由行业发展中的痛点,转化为技术方案或者是系统的解决方案。
有基于此,重塑艺术金融在数字化场景的建构及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下的新兴产业业态、产业生态,成为观察与认知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最为重要的研究与实践的维度,加快建构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体系,进一步探讨在新的格局下艺术金融的发展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未完待续
(本文系西沐在2021年10月2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合肥国际学院、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作者信息
1、 西沐,男,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评审专家,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发起人及筹备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品市场、艺术金融及文化艺术资源活化。
2、 祝捷,女,艺术学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与经济。
参考文献:
[1]西沐.艺术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N].美术报,2020-12-08.
[2]王青兰,王喆,曲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数字资产应用:一种面向监管的弱中心化理论[J].西南金融,2020(4).
[3]李敏.融资领域区块链数字资产属性争议及监管: 美国经验与启示[J].现代法学,2020(2).
[4]赵越,陆岷峰.数据资产:价值链生成与经营模式的设计研究[J].海南金融,2021(9).
[5]西沐.数字化资产下艺术财富管理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21(4).
[6]苏培科.让金融科技回归理性[J]. 中国金融,2017(18).
[7] Iansiti M. The truth about blockchai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7,95(1).
[8] 西沐. 科技融合改变艺术金融创新方向[J].中国拍卖,2020(12).
E N D
关于我们
“艺术经济”是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李可染画院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管理、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备案的国家级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是由李可染画院批准成立的科研及教学单位。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是在我国文化艺术经济快速崛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需求不断提升的宏观背景下,由李可染画院与艺术经济界的研究、实践专家及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的总体目标为:围绕国家文化创新战略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战略,建成中国艺术经济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及产品库,建成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国家级艺术经济产学研高地,促进中国艺术经济健康、快速、长久地造福社会。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采取“小机构、大协作”的方式,整合艺术商业、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艺术科技等业态的学术资源及产业资源,开展艺术经济的学科体系建设,并针对艺术经济的不同业态,建设多元化的研究机构,开展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与课题研究,进行多渠道的行业教育培训与国际交流。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力争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出版艺术经济学专著及教材、开展艺术经济学纵向及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开展艺术经济战略规划、艺术经济的发展机制、产业组织及行业布局、艺术经济资本化和金融化、艺术经济标准与规范、艺术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实践,通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与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本科及高研班教育、举办各类专题班和资格认证班,成为国内艺术经济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艺术经济产业拓展与服务、艺术经济人才培养的顶尖级机构。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北兴路西红门星光公园1号
微信公众号:艺术经济
网址:/
欢迎关注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公众号
↓点击下方
查看完整文章,欢迎点赞、在看、转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