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活动,日前,“数字赋能 数融全球”2025数字贸易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论坛现场推介《2025服务贸易重点企业》...
数字金融 | 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构建研究和实践
摘 要:面向全场景的金融服务快速发展,重塑了金融行业的生态和业务形态,以智慧、开放、共享、敏捷、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字金融生态正在形成,通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发力,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的活动链条之中,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扩展金融服务边界,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G端、B端、C端相关场景,让金融服务真正地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文章分析了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的内涵,创新提出了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框架,给出了深入洞察客户、植入智慧基因、深化场景融合的数字金融生态建设思路和路径,为金融机构做大做活数字金融生态,建立连接紧密、相互融合、共生共融的“数字金融生态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数字金融生态;全场景;业务中台;共享;人工智能;大数据
来源:《金融科技时代》2022年第6期
作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李小庆
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受数字金融思维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火如荼,面向全场景的金融服务快速发展,重塑了金融行业生态和业务形态,以智慧、开放、共享、敏捷、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字金融生态正在形成。因此,金融机构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进行敏锐洞察,感知客户的行为特征、需求,把握行业的变化趋势,充分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全场景、全天候、多平台的数字金融生态,深度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内涵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改变着金融行业的业态,推动数字金融蓬勃发展,金融服务正从单点服务向场景服务转变,从单向服务转向赋能服务转化。数字金融是指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变革金融服务形态,进行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打破时空、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实现金融服务快捷抵达和资金快速融通,更加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务融合的深化,数字金融生态正在形成,其主要内涵是通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发力,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的活动链条之中,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扩展金融服务边界,让金融服务真正地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通过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G端、B端、C端相关场景,建设全客户、全渠道、全领域、全场景、全服务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支持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界无感金融服务,有效地拓展金融服务,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的高效和便捷,有效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优势及特长,和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数字金融生态圈,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分层解耦,形成标准的金融服务组件和基础服务能力,并将金融服务组件的接口提供给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接触和服务客户,将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转移给生态合作伙伴,从而对合作伙伴进行金融服务能力赋能。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将后台能力延展到中台和前台,建立集业务操作、营销支持、风险管理控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金融业务中台,为场景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各类金融服务场景的建设,将金融服务无缝地融入到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当中,特别是根据客户的特征和需求进行定制化、个性化和智慧化服务,在支持渠道快速切换的同时保持客户的体验一致,增强客户金融服务的获得性、互动性和易用性,形成数字金融生态,实现金融服务快速响应和精准触达。
二、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框架
在聚合丰富数据资产和梳理成熟业务服务流程的基础之上,打造面向全业务领域、全客户、全流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形成智能化的金融业务中台。在金融业务中台的支撑下,部署各类产品和服务,接入前端的渠道服务,塑造场景金融业务架构,使金融产品能够有效、灵活地进行组合,实现数据、产品和业务的交互驱动,并对外提供能力服务,拓展金融服务半径,全面推进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如图1所示。
展开全文
图1 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框架
(一)打造统一的金融业务中台
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构建统一的金融业务中台。一是打造全客户、全渠道融合的营销中心,统一提供产品推荐、客户营销、客户画像、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服务,不断提升营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以产品中心打造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客户评级、授信、用信、担保、产品和风控等共享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信贷产品快速迭代研发和投入使用流程。三是建设集中化、共享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运营中心,为前端服务提供一体化的运营服务支持,有力提升全行运营管理化集约水平。四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中心,实现表内外资产和负债的统一管理,做到量、价、险的平衡。五是打造统一风控中心,强化全流程、一体化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六是打造内部管理中心,为全行数据分析决策和内部管理提供统一的支持。
(二)推动业务能力复用
通过金融业务中台构建标准化的业务组件和服务能力,对金融产品进行分层解耦,沉淀标准基础功能组件,建立包含六大业务领域在内的成千上万个服务组件,各基础功能组件通过标准接口进行互联互通,保证了场景金融业务需求快速响应、自动统一调配和利用,快速满足产品创新、客户营销、智慧服务、运营和管理决策的需要。通过相互组合,构建共享服务体系,打造从发现设计、共享到复用的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能力机制,架起“敏态”前台和“稳态”后台之间的数字桥梁,形成企业级复制、调用和支撑能力,重塑场景金融架构布局,推动产品、渠道、场景的应用架构持续演进,对场景金融业务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开放共享框架
通过融入场景推动跨界融合的生态建设,对生态合作伙伴开放金融服务接口,通过金融业务中台提供的开放SDK、API或金融云服务,使生态合作伙伴具备支付、融资、投资、资管的金融服务能力,同客户建立更多的触点对接关系,实现将金融服务能力赋能给生态合作伙伴,并将客户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回流,提高客户的黏性,实现金融生态共建共荣,共同发展。通过线上获客引流,探索供应链的多种场景以及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建立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探索政府服务、学校、物业、医院、旅游、衣食住行等G端、B端、C端各类业务各个方面的应用场景,统筹各方资源,找准相互契合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跨界聚合、产业联合、信息融合,推动金融服务场景深化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
(四)加强数智融合应用
深入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通过深入挖掘数据,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将数据转化为数字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和智慧服务的能力。一是推动业务数据化。充分收集客户交易、关系、行为相关的数据,整合行内外数据形成大数据基础,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并将其应用在客户营销、客户维系、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成为分析客户、洞察客户和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二是推动业务智能化。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入洞察客户的需求、特征、行为,根据客户需求特征打造金融产品,发挥金融服务的优势,使客户产生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客户的黏性,挖掘客户的价值,使金融机构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三是加强创新技术融合应用。通过紧密跟踪科技发展趋势,深度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物联网的最新成果,同时结合业务场景进行研究,将先进技术更好地运用到业务场景当中,促进业务模式、业务理念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科技和业务的融合式发展。
三、全场景数字金融生态构建路径
(一)加强客户引流持续创造价值
通过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收集生态体系各类客户的相关数据,进行精准画像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客户的特征精细刻画,深入动态洞察客户的需求和偏好,根据客户偏好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特色化金融服务,注重端到端的客户体验,将金融服务渗透到客户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根据各类场景获取客户的信息和流量,将高频的各类生产生活场景行为和低频金融服务有效衔接,通过高频的生活场景带动低频的金融服务场景,将用户更多地转化为金融机构客户,发现现金流、创造现金流,有效将MAU(每月活跃用户数)转化AUM(资产管理规模)价值。
(二)创新面向全场景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将生态体系建设融入发展战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场景的客户需求和体验,建立客户和产品的连接闭环,不断创新场景、创新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推动交易的撮合和支付的集成,打造综合化、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生态共建共融收集的相关数据,沉淀B端与C端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行为数据,形成丰富的数据资产,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判断和决策,不断迭代、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并在渠道、运营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不断满足全场景金融的客户需求,提高生态体系客户的贡献、黏性和忠诚度。
(三)G端、B端、C端协同推进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于提高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内生的动力,众多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对于推动数字化服务具有迫切的需求。通过搭场景、建生态、扩客户,G端、B端、C端共同推进,全面加强G端连接,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参与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部门信赖的金融服务渠道。着力加强B端赋能,将金融服务链和产业链供应链交相融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所长,提升“金融+行业”服务质效,重塑服务品质,保持同企业共建共赢,营造共生共荣生态。深入开展C端服务,面向个人衣食住行玩娱等场景,开发各类适应场景需要的服务功能,提供有温度、有温情的金融服务。
(四)加强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相互赋能
探索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数字化孪生”途径,实现金融、泛金融、非金融场景相互交融、共融共生。在金融服务云端部署进销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协同等生产经营过程中高频应用,并提供给客户使用,将应付、应收账款等融入到进销存管理管理应用中,将薪酬管理、工资代发、员工权益查看等金融服务融入客户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将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相互打通、无缝衔接,实现金融服务和客户业务交相融合、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相互赋能,形成涵盖金融与非金融的全场景、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金融生态。
(五)聚焦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发力
当前,产业互联网正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资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纽带作用,推动对产业链和内部价值链的重塑和再造,基于产业链建立增信机制,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进行对接,形成要素互动、利益连接、风险共担的机制,使产业互联网迸发蓬勃活力。金融机构要紧密契合消费者的衣食住行游娱等需求,基于金融云平台的服务和金融服务接口的开放调用,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和消费场景,推动消费互联网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资金支持优势,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促使产品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相互深度契合,推动形成更具活力的经济社会。
(六)加强数字金融生态安全管控
整合各类渠道客户数据,构建客户关系图谱,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流程的风险监测,实现一键客户精准画像和风险信息展示,及时进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在业务层面对开放业务产品进行分类、分级,通过对不同类别进行管控,确定相关的权限,做好分层导航目录,分类分级地提供给场景合作方使用。从准入的角度,按照资质、规模、类别对场景合作方进行控制,对其真实的信息进行审核和分级,确定其接口类别范围,建立良好的进入、评估、退出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通过合约等约定的方式,对客户信息数据的使用范围、存放周期作出明确的规定,严格按照知道范围最小和期限最小的原则进行保护。
四、结论
构建数字金融生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面向全场景的数字金融生态要求以客户为中心,将提升客户体验放在金融服务的首位,通过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当中,突破交易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等瓶颈,提高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度和精准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金融机构要紧紧握住数字金融先发优势,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的应用,跟踪客户的行为和需求,根据需求打造金融产品,构建极致敏捷、容错创新、持续变革的机制,优化服务模式,通过深入场景服务,有效触达客户,着力推动业务向场景化、生态化、智能化转变,为客户提供极致的金融服务体验,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庆. 银行智能中台创新研究和实践[J]. 金融科技时代,2021(9):22-26.
[2]梁春丽.“金融+科技+生态”融合的大趋势[J]. 金融科技时代,2020(5):92.
[3]杨兵兵. 守正创新,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J]. 中国金融电脑,2021(2):8-11.
[4]张明. 金融科技赋能 构建有温度的数字金融新生态[J]. 中国信用卡,2021(1):30-33.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